九·二八
回望历史,心绪不由自主地沉坠;细读文字,双眸不禁盈满泪水。
1931年,日军发动“九·一八”事变,侵占我国东北三省,山河沦陷的阴霾自此蔓延。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仅两月,侵华日军便将战火燃至晋北大地。
9月27日,装备精良的万余日军分东西两路扑向朔县城——这座扼守雁门关外的军事重镇、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城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9月28日(农历八月廿四日)黎明4点钟左右,东西两路日军会师于朔县城北,在古城梁小村一带布置阵地,随即展开攻城,以重炮猛轰北城门及军事设施。顷刻间,硝烟弥漫,弹片横飞。守军虽奋起抵抗四、五个小时,却终因兵力悬殊、装备落后难以支撑。上午10时许,伴随着“轰隆”一声巨响,日军坦克撞开了北城门,荷枪实弹的士兵如饿狼般涌入城内,烧杀抢掠随即上演,这座承载着无数朔州人记忆的千年古城瞬间沦为人间炼狱。
展开剩余72%日军进城后,首先用机枪封锁了东门和西门。南门守军见日军势大,退至酒仙庙台抵抗,终因寡不敌众打开南城门,争相逃走,瞬间,南城门附近被慌乱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。日军追至后,立即用机枪封锁南门,将手无寸铁的居民不分男女老幼,十个一串,八个一伙反捆双手,强行驱赶到一处。日军用脚踢,用刺刀在人们的脸上乱划,惨叫声此起彼伏。为了防止民众逃脱,日军竟用铁丝缠住每个人的脖子,也有的被穿住鼻子或锁骨,仅在二道巷附近,一次就集中起2000多人,押着往南城门外走。行走间,脖子上的铁丝互相拉扯,众人憋得出不上气来,不少人在半路便被活活绞死。
约下午2时,人们被一队一队拖拽至南城门外护城壕边,强令跪在壕沿,后边的日军一字形排开,端着刺刀,在指挥官的指挥下,从人们的背部穿至前胸,再一使劲挑进城壕。如果有动弹和叫喊的,日军就挥刀乱刺乱砍,有的被砍掉了头,有的是开膛破肚,后来被押来的人群越来越多,日军索性用机枪扫射,一条500米长、10米宽、12米深的南护城壕被横七竖八的尸体填满了。尸体中偶有尚存气息者,他们有的呻吟,有的惨叫,也有的叫骂,日军仍不罢休,又用汽车拉来谷草,堆在人体上,浇上汽油焚烧,无数人在烈焰中痛苦挣扎至死。
(图为被捆绑集中在二道巷的县城居民,左侧“不许可”三字乃日本新闻当局不许公开发表的印章。)
除在南城壕集体屠杀外,日军还在居民家中、院里、大街上到处屠杀。当时,县城内外,大街小巷,尸横遍地,血染长街,惨不忍睹。在西花园一块空地上,百十多个日军往十几个守城士兵的身上泼汽油,然后点燃,受害者浑身着火疼痛打滚,场外日军狂笑取乐,最后又用刺刀把他们全部捅死。
日军的血腥暴行激起了朔城人民的满腔怒火,不少群众置生死于脑后,奋起反抗。南街居民姜佐才,这个参加过武昌起义的战士,夺过逃兵的枪,向日军开枪射击,击毙数名,日军无计可施,用炮轰击,老战士壮烈牺牲。南关刘氏三兄弟同抓杀他们的一个日军搏斗,急中生智,用瓷罐猛击日军头部,逃走脱险。不少民众就是与日军进行机智勇敢的搏斗脱离魔掌,死里求生的。
这就是朔县“九·二八”屠城惨案,黑色的三天,日军烧杀奸淫,狂屠血洗,累累血债罄竹难书。4800余名无辜百姓的生命,永远定格在了这座千年古城的血色黎明。屠城的伤痛,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朔州大地的每一寸土壤,镌刻在每一位朔州儿女的记忆深处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回叙这段历史不是钩沉悲伤,延续仇恨,更不是挑动民族矛盾,而是要我们以史为鉴,铭刻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。与此同时,我们更应该看到88年前这座古城陷落时的悲壮,要让一代代朔县人牢记这段屈辱,知耻而后勇,更应该铭记那些拼死守城的烈士先辈。如今,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,我们唯有勿忘国耻、铭记历史,方能更加珍爱和平,在强国路上坚毅奋进,阔步新征程。
(文中部分内容、图片选自《疼痛的记忆——朔县九·二八日军屠城惨案口述》书中“日军侵占朔县屠城记”一文,此文由武喜荣搜集整理)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杠杆app,股票配资10倍,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