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越秀的街巷,你可能会遇见这样一群年轻人:他们手拿设计图纸,为老旧社区“把脉问新”;他们俯身种植花草,让斑驳墙角焕发生机;他们带着智能设备,手把手教长者拥抱数字生活……他们正是越秀区“百千万工程”大学生突击队成员,正用一场场暖心服务、一次次专业实践,让青春在社区里扎根、在服务中绽放。
“百千万工程”开展以来,团越秀区委会同各街道依托团省委“百千万工程”校地通平台,联合40所高校开展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项目,以品牌项目推动校地合作成果转化,组织千余名大学生深入社区基层,通过专业特长服务群众需求,在社区改造、环境提升、文化传承、助老爱老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
微改造,大变样
他们是社区的“青春设计师”
在东山街寺右社区,一座曾经普通的党群服务站,经广东工业大学“校城更新计划”团队巧妙改造,变得明亮温馨、功能分明。“改造后的党群服务站环境舒适、布局合理,听说还是大学生课余时间公益设计的。现在的大学生真的好棒!”来党群服务站办事的李阿姨竖起了大拇指。大学生们深入调研、倾听居民需求,用专业眼光重塑空间,累计动员109人次志愿者开展25场社区微更新志愿服务。“从设计到落地,全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!”指导老师由衷点赞自己的学生。
不止于此,广州大学、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等高校学子也积极参与社区微景观设计,为东山街5处空地改造为休闲公园、运动步道提供设计方案,吸引业主注入百万资金,打造出“万物有时”“土狗咖啡”等热门打卡点,小红书点赞量超5.2万,显著提升居民归属感,推动社区功能与文化价值的融合提升。
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将建筑规划、艺术设计等学科知识转化为社区改造的实践方案,实现了高校智力资源与基层治理需求的有效对接,标志着青年学子从课堂学习到社会服务的成长跨越。
把四季“画”上街
他们是街角的“绿美魔法师”
在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,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的同学们发起“看不见的城市自然”行动,开展窗阳台绿化、生态文明科普等活动,精心规划14个绿美示范点,带动居民、商铺共同布置126处微景观,让背街小巷绿意盎然。同时他们还与越秀区少先队“林长小队”合作,106名突击队员受聘为首批校外辅导员,走进全区72所中小学,带领孩子们用废旧材料装饰楼道,参与人数达3.2万人。
“多彩农林 四季邮约”主题彩绘,是广东工业大学艺术生们送上农林下路的青春浪漫,200余名志愿者历时三个月,以“我想把羊城四季寄给你”为主题,在17面铁闸门上栩栩如生绘出广州缤纷四季景象,让每一次路过都成为一场视觉旅行,引得街坊、游客纷纷打卡。
“百千万工程”突击队以社区为画布、以绿意为笔墨,书写了“社区窗阳台绿化”“四季邮约彩绘”等空间改造的硬篇章,又谱写“校地共建共治”“文化生态融合”的软实力新篇。
老城新生,文化有声
他们是文化的“接力传播师”
广州华商学院“青越踏歌・稚趣千寻”实践队策划“童声童气学粤韵 星火传承习非遗”夏令营,为小学生开设粤剧脸谱绘制、醒狮DIY等7项非遗课程,组建粤语社、舞蹈社等3个社团,组织开展主题研学活动,在趣味互动中传递广府韵味。
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突击队的港澳籍学生发挥语言优势,清代将军府、《大公报》旧址沉默的历史被“讲”了出来——粤语、英语、普通话三语导览,加上视频二维码,游客扫码即可沉浸式“穿越”。
华南理工大学探粤寻芳突击队以“故事化导览+沉浸式交互”为核心理念,设计洪桥街道CITY WALK特色路线,结合线上全景导览与线下创意打卡,让文化“走”起来、活起来。就连公交车上也有“彩蛋”——华南理工大学、华南师范大学突击队联合区少工委、广州市一汽巴士有限公司开展“红棉公交”党团队志愿宣讲,让1路、54路公交车变身红色文化移动课堂。
这群大学生正用青春创意唤醒沉睡的非遗基因,让文化传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示,而成为孩子们手中的缤纷颜料、游客耳畔的生动故事,在薪火相传中书写新时代育人答卷。
用专业守护“夕阳红”
他们是长者的“暖心陪伴者”
光塔街70多岁的独居长者许姨腰伤卧床,中山大学医学生上门探访,用小提琴拉了一曲《梁祝》。琴声流淌中,老人眼角湿润:“从来没听过这么美的音乐!”
广州中医药大学“康禾润越”突击队把中医服务集市开进社区,推拿、艾灸、耳穴贴敷等专业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; 广东工业大学、中山大学突击队开展老年房颤筛查与科普,华南师范大学“智惠银龄”突击队则为老人开设智能手机课、防诈讲座、八段锦教学……
专业是回应银发需求的最美语言,青春是守护夕阳幸福的最亮底色。突击队员们用知识反哺社会,以行动诠释担当,让敬老服务成为青年成长与社会关爱的双重课堂。
下一步,团越秀区委将持续深化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校地合作,引导更多大学生走进社区、服务基层,将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创新动能,为建设宜居宜业新越秀贡献青春力量。
南方+记者 马艺天
炒股杠杆app,股票配资10倍,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