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强基密码”是大中型医院持续技术帮扶和自身医疗能力的跨越式发展。
撰文 | 严国进
广东省英德市九龙镇卫生院里,2岁患儿洋洋(化名)安静地躺在病床上。来自清新区浸潭镇的他,因剧烈腹痛入院,血淀粉酶指标异常升高。通过远程诊疗系统,英德市人民医院专家迅速线上确诊“急性胰腺炎”,并指导制定了禁食、抗感染等精准治疗方案。
由于浸潭镇距离九龙镇仅十多公里,不少群众选择“跨县”就近诊疗。洋洋的经历,是英德市破解山区群众“看病远、看病难”困局的一个缩影。九龙镇卫生院,这个服务覆盖英德、清新、阳山三地多个乡镇约15万人口的山区二级综合医院,近年已成为当地及周边群众就医的优先选择。(广东卫生健康报,7月21日)
让基层居民就近“看上病”“看好病”,是医改的一道必答题。近年来,各地相继在出谋划策,来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,尤其是老少边穷、山区海岛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,坚持“抓卫生就是抓民生,保健康就是保稳定”的工作理念,着力在打基础、保基本、惠基层上下功夫,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培训力度,加强公共卫生服务,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作用,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,广泛开展专家巡诊义诊、送医下乡、蹲点坐诊、远程医疗等医疗帮扶惠民行动,让各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,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大,服务水平越来越高,已越来越受到青睐与欢迎!
如今,九龙镇卫生院从技术、人才等方面入手,破解山区居民看病远、看病难,让优质医疗资源沉到百姓家门口。2023年该院门诊量突破12万人次,出院病人达9370人次;2024年门诊量突破14万人次。其快速提档升级的“强基密码”在于:
■一是技术强基,让大病不再出镇
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和英德市人民医院的持续技术帮扶下,九龙镇卫生院紧抓二级医院建设契机,实现医疗能力的跨越式发展。它不仅是第一批广东省胸痛救治单元,还成功开展腹腔镜下胆囊切除、输尿管镜碎石取石、胃镜下息肉切除乃至甲状腺癌根治等复杂微创及开放手术。
■二是岐黄扎根,让康复贴近家门
九龙镇卫生院中医科拥有30张病床和7名专业中医师,能开展浮针、龙氏正骨等20余项中医适宜技术。此外,该院将专业拓展延伸至青少年健康领域,成功治愈功能性长短腿10例、脊椎侧弯18例。
■三是梧桐叶茂,引得凤凰栖枝头
技术和服务提升的背后,是人才的汇聚与成长。九龙镇卫生院副院长何振兴从普通医生一路成长,并带头创建了医院的儿科,让乡村儿童有了专业守护。而值得一提的是人才的“逆向流动”——外县县医院的罗医生,主动选择来到九龙的镇级医院。“这里不仅有更好的待遇,更有施展才华、服务基层的广阔平台。”罗医生的选择,道出九龙镇卫生院的吸引力。
九龙镇卫生院之所以能强起来,门诊量大起来,笔者认为,离不开大中型医院持续技术帮扶和自身医疗能力的跨越式发展,这是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,医疗帮扶方式,基层卫生管理理念,基层医疗服务模式、服务内涵等方面的一份满意答卷、实践样本;这是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,深化“千万工程”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思考、新探索、新实践。
笔者认为,为了不断全面提升基层医疗保健服务水平,做到全覆盖,不留时间、地区“空白”,各地都应做大做强牵头医院、做实次中心医院、做活乡镇卫生院、做稳村卫生室的“县—片区—镇—村”四级医共体运行体系。
深入推进精准帮扶工作,在医共体总院全面托管基层、一体化管理下沉、医疗人才下沉、基层专科建设、服务重心下沉等方面发力,对帮扶机构、形式、内容、任务不断创新、充实、调整、完善,“带着泥土移栽”,培育更多的基层专科、基层骨干、基层名医,让优质“苗木”在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茁壮成长。
要扎实推进各地县域医共体“一家人,一条心,一本账”建设进程,协调各方资源,努力解决医共体“有人管、管到位、管得好”问题。同时,强化体制机制保障,规范内部运行管理,优化资源配置统筹,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、下沉、再下沉,让居民就近享受到优质医疗健康服务。
另外,在医疗帮扶方面还要激活村级末梢,建立健全医共体工作联络群,将县域内所有村医纳入医共体牵头医院管理,加强业务帮带和培训,不断提升村医诊疗水平,来彻底打通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由“医学界”主办的
第七届“基医会”将于
今年9月12-13日在江苏南京举办
我们诚邀您参加本届“基医会”
与2000+县域和基层同道一起
分享经验,共同进步
在金陵古都奏响“基”医最强音!
基医会
我们诚邀您参加本届“基医会”
与2000+县域和基层同道一起
分享经验,共同进步
在金陵古都奏响“基”医最强音!
来源:县域和基层医声
更多精彩报道<<
报名基医会
炒股杠杆app,股票配资10倍,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