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报新闻评论员 朱延鲁
当前正值暑假期间,也是大学生们就业实习的旺季。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,在大学生实习的供需关系中,除了正常的实习对接外,一些损害大学生权益的乱象也在滋生蔓延,付费实习的“陷阱”就是其中之一。
从相关的报道来看,部分中介机构打着“内部推荐”“保录取”的幌子,将实习机会特别是名企大厂的实习机会明码标价,少则几千元,多则上万元甚至数万元,通过各种话术与套路诱导学生们“上车”“买单”,但这些收了费的中介很多时候并不能为学生们提供承诺的实习机会,让学生遭受时间与金钱双重损失的同时,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,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。
对大学生们来讲,实习是从校园到职场的“缓冲带”。通过实习,不仅可以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践,并在现实场景中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逻辑;而且实习的过程也是熟悉职场规则与社会协作模式的过程,在与同事们的沟通交流中、在具体工作任务的执行中,实习同学也能够学会更好地平衡个人诉求与团队目标,学会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与本领。更重要的是,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挑战,还能提升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,这对其今后的求职、就业、成长都有帮助。
不可否认,与常规岗位的实习机会相比,名企大厂的实习更具优势,也更有吸引力,同样,竞争也更加激烈。这也是中介机构以名企实习机会当幌子设“陷阱”的主要原因。毕竟,这些大企业不仅拥有更加优质的储备资源、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更加规范的工作流程,而且能够为实习的学生提供更多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与项目的机会,甚至有可能让他们参与到相关的任务链条中,使其在专业的团队协作中得到更好地学习与锻炼。除此之外,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,很多时候,拥有名企大厂的实习经历也是“加分项”,甚至成为求职者能力的“隐形认证”。
当然,与这些优势相对应,名企大厂在实习人才的选拔上往往更加注重公平与规范,以此来确保筛选出来的人才真正与企业需求相匹配。从这个意义上来看,那些中介鼓吹的所谓“付费内推”“保录取”本质上是与名企选人的逻辑相背离的,是经不起推敲的谎言。之所以有部分学生上当甚至受骗,说到底,是没有认清名企选人的核心逻辑。再加上中介各种迷惑性的话术、隐蔽复杂的套路,以及学生自身的求职焦虑和侥幸心理,也都增加了其掉进“陷阱”的风险。
因此,要想避免大学生们在付费实习的“陷阱”中受到伤害,推动实习供需规范有序发展,首先应当强化对大学生特别是毕业年级大学生的风险教育,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,摒弃侥幸心理和“走捷径”心态。同时,也应当加强监管,对那些进行虚假宣传、违规兜售实习机会的中介机构依法严惩。更为关键的是,社会各界应当携手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高质量、多元化的实习机会,从根源上缓解他们的“实习焦虑”,这也是彻底杜绝付费实习“陷阱”的长远之策。
炒股杠杆app,股票配资10倍,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