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年审计署公布报告,都会有些弹眼落睛的猛料。去年是,穷孩子碗里的鸡蛋钱被拿走了——三分之一县政府挪用农村儿童营养餐的资金。今年,则是养老金的蛋糕被掏了。老的、小的都没放过。
01
近日审计署公布了《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》,重点审计了25省企业职工、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4.14万亿元,发现各类问题金额601.61亿元,涉及挪用、骗取、不当支出等行为。
动了老百姓的养老钱,网上自然是一片骂声。
如果骂能有用,这世界早就太平了。地方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动养老金的蛋糕,凸显了基层财政的死局。
审计署揭出的问题,可谓触目惊心。在600多亿元的问题金额中,政府挪用问题最为突出。《报告》发现,有13省将406.2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等,挪用于“三保”支出、偿还政府债务等。
资金挪用的去向倒是不复杂。搬山填海,用老百姓的养老钱填坑政府债的巨坑,一点也不意外。那“三保”支出又是怎么回事呢?“三保”指的是保基本民生、保工资、保运转。可养老金不就是基本民生吗?挪用养老金“保基本民生”,不能说师出无名,但也有点讽刺。
其实,审计署报告的关键词不是养老基金,而是“三保”。被挪用的不只是养老基金,而是几乎所有专项资金或多或少都有挪用记录了,而所有的挪用记录,都去了“三保”。
“三保”到底是保什么,拿什么“保”,才是最大的看点。
02
“三保”最初的版本是上世纪90年代,提出的背景是基层财政困难,机关事业单位大规模欠薪,运转失灵。国企改革的阵痛,民生问题突出。所以,财政部门在基层财政的安排上提出了“三保”优先。
不过,最初的版本排序是“保工资、保运转、保民生”,后来又给“民生”加了一个“基本”的前缀,就成了“保工资、保运转、保基本民生”。轻重缓急,主次分明。
至于说90年代那波“三保”的效果,六零后、七零后应该还有记忆。不能说全无效果,也只能说是效果有限。很多人的“铁饭碗”还是没保住,下海的下海,打工的打工。至于民生的改善,还是2001年加入WTO后的事。这也可以理解,偌大一个国家,十多亿人口,哪里是那么容易“保”的。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又不能点石成金,最多就是捯饬出点闪转腾挪的空间。
好在2001年后强劲的经济发展做大了蛋糕,基层财政和民生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,上有肉下有汤,日子好过了,“三保”也就淡出了政策话语。
03
2019年疫情爆发,“三保”重出江湖。12月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基层“三保”目标为“国家战略”,是应对疫情爆发冲击经济的紧急措施。
2020年3月4日,财政部印发了《关于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切实加强地方财政“三保”工作的通知》,对“三保”的排序做出了调整,成了“保基本民生、保工资、保运转”的现有版本。突出了民生的优先级,无疑是正确的。
可是,有了正确的排序,不等于就能正确的执行。
实际执行中,基层政府到底是先保工资、保运转,还是先保基本民生,就是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”。这可以说是“执行中出了问题”,只是这种“问题”无法避免。换你当基层一把手,也得掂量掂量。真要照本宣科,让身边办事的、手下跑腿的寒了心,你这一把手还怎么干?
当然,如果钱够花,多少能雨露均沾。无非是“铁饭碗”吃好点,其他饭碗吃差点。非公部门和“铁饭碗”巨大的收入差距,也不是一天两天了。
问题是钱真的不够了。疫情结束后,地方债、土地财政崩盘,基层财政恶化的问题凸显。复苏乏力,产业经济结构性问题丛生,民生压力山大。“三保”政策也转入了常态化。既然是长期的财政政策,最重要的就是钱的出处。
04
和很多财政相关政策一样,“三保”也是“多级政府的共同财政责任”。有这种高规格安排的,那都是“高度重视”的体现。但是,重视和出钱还不是一码事。
“三保”资金保障是按照“县级为主、市级帮扶(兜底)、省级兜底、中央激励”的原则,分摊财政责任的。
“县级为主”,可是县级行政机构有财力吗?
根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,全国县级财政自给率均值仅为42.7%。也就是说,县级财政近六成得靠转移支付输血。这高度贫血的状态,“县级为主”的资金缺口不可避免,要省市两级兜底。其中,省级的兜底责任是刚性的。
可是,省级财政有“余粮”的也不多。2024年数据显示,三十一省市中,只有九家的财政自给率达到50%以上。最高的是上海的84.8%,也是唯一的“8”字头。连北方经济第一大省的山东也只有59.4%,没到60分的及格线,其余可知。排名靠后的十五省,财政自给率不足40%,别说保基层了,保住本级就要烧高香了。
所以,别看省级财政家大业大,政策增支的空间比县级财政也没好到哪儿去。有“兜底”能力吗?
“三保”的增支项目还不是个小数目,一个县好几套班子、几十个衙门,“保工资、保运转”就是个吞金兽。“保民生”更是无底洞。不拆东墙补西墙,压根保不住。
其实,很多地方政府对各种“过手钱”的雁过拔毛是应薅尽薅,并不挑嘴。审计署的报告显示,1万亿国债、1万亿长期国债、义务教育补贴、惠农补贴等等,一个都没放过,都有挪用到“三保”的审计标签。
只不过,钱和钱不一样。有的过手钱烫手,只能“浅薅”。有的钱拿了也就拿了,所以不拿白不拿,那就多薅一点。比如1万亿防灾国债,是非常之举,政策性强,不能多薅。仅13省违反专款专用等规定,挪了57亿元。农补属于常规补贴,可以多薅一点。惠农补贴审计的20省中,有16个省175个县截留挪用41.64亿元。而养老基金的社保基金软嫩多汁、量大管饱,一口气薅了400多亿。
被审计出来,涉事的地方政府违规违纪、认栽认罚是肯定的。但是,处罚也好、追责也罢,“三保”的财政保障问题依旧。
追根溯源,“三保”的财政保障责任分配本身就有死循环之嫌。“县级为主”、“省级兜底”要是能做到,那本来就不用“保”了。让溺水的人自己攒出个救生圈,非不为也,实不能也。结果是什么钱都敢挪,意外吗?
审计部门及时查出了问题,但问题并未解决。去年审出来的鸡蛋钱挪用,今年孩子们的营养餐就加菜了?查归查,事归事,向来如此。
结语
去年是鸡蛋钱,今年是养老钱,很多人都觉得很没底线。骂骂咧咧的心情可以理解,但是骂骂咧咧没用。
钱和钱不一样,老百姓出于朴素的道德观,对政府管的钱自有一套道德排序。在老百姓看来,养老钱、鸡蛋钱都是道德含金量很高的“唐僧肉”,是不可触碰的底线。可是,孙悟空的底线,又不是各路山大王的底线。
基层财政饥渴至此,挪用资金哪管道德含金量多高,只看操作难易。强势部门的“有主之钱”,那是动不得的。拿了白拿的“无主之钱”,动了又如何?一百个孩子分一只鸡,吃不饱还能打校长不成?同理,不就是养老基金吗?等你七老八十发现钱没了,还能挥舞拐棍打上门?
花钱的排序也类似,到底是“保工资、保运转、保基本民生”,还是“保基本民生、保工资、保运转”,官民各有一套实操的逻辑。你骂你的,他干他的,不妨碍。不到彻底保不住,那就只能这样保下去。
说到底,民生、财政的改善不是“保”出来的,而是发展经济干出来的。九十年代中国是怎样走出“三保”困境的,今天应该多思量。虽说时过境迁,当时的环境已经难以复制,但是基本的道理还是相通的。
炒股杠杆app,股票配资10倍,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