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世友将军晚年回忆起自己人生中最后一场战役——对越自卫反击战时,不禁感慨万千:“我们确实取得了胜利,但付出的代价同样沉重。粮食、弹药、油料耗费巨大,‘歼敌一千,自损八百’,我们也失去了许多优秀的战友。作为军人,打仗不怕,伤亡也不能怕。但愿这真的是我一生之中的最后一仗。”他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怀念和一丝无奈。
1979年,解放军仅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,就攻占了越南中北部的多个重要据点,使得昔日嚣张跋扈的越共领导人黎笋顿时如泄气的皮球般灰头土脸。中国军队迅速摧毁了越南中北部的工业设施,掠夺或焚毁了大量援助越南的物资,彻底打乱了苏联和越南针对中国的战略部署,成功实现了惩戒越南的军事目标。
在这场战役中,我军共歼灭敌军超过五万七千人(有说法称超过八万人),但自身也付出了近八千名将士的牺牲。战后,解放军将阵亡将士的骨灰盒分为红色和白色两类,红色骨灰盒代表享受英雄待遇的烈士,而白色骨灰盒则没有阵亡抚恤金,待遇明显不同。
展开剩余88%毛主席生前多次对当时的越共领导人胡志明说:“胡老来中国,不是来访问,而是走亲戚!”在毛主席时代,中越两国被视作“同志加兄弟”的亲密关系。越南战争期间,毛主席曾郑重承诺胡志明:“我们是一家人,只要你开口,我们要人有人,要物有物!”展现了深厚的革命情谊。
1965年,越南人民军在对抗南越和美军的战斗中接连失利。胡志明在长沙偶遇毛主席时,递上了一张简短的请求支援的纸条。毛主席当场答应,并委托周恩来总理全权处理此事。周恩来听取罗瑞卿、杨成武等将领的意见后,立即决定向越南增派八万兵力,解了越共的燃眉之急,标志着新中国抗美援越的序幕正式拉开。
毛主席还曾提议亲自秘密访问越南,亲眼见证美国飞机轰炸的惨状,甚至打算化装成中国专家潜入前线。胡志明为保障毛主席安全,坚决阻止他此行,并表示:“不管你到哪里,每个越南人都会认出你。等我们胜利了,一定邀请你来访问。”毛主席虽然见证了1975年越战的胜利,但中越关系早已大不如前。
胡志明去世后,他的继任者黎笋开始向苏联靠拢。当时中苏关系已极为紧张,水火不容。越南战争结束后,黎笋露出真实面目,全面站队苏联,挑衅中国。他在越南发动大规模排华运动,还侵占了原属于中国的南海岛礁。1978年,黎笋竟直接将中国视为“作战目标”,不断挑起边境冲突。
中国方面展现了应有的克制与风度,力图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,但越南却将中国的忍让误解为软弱。1979年2月,越南的侵略行为愈演愈烈。2月8日至12日短短五天内,越南多次侵犯广西、云南边境,发动30余次攻击,造成中国军民34人伤亡,还炮击正在运行的火车。忍无可忍,中央军委于2月17日下令对越南侵略行为进行自卫反击。
解放军兵分两路作战:云南方向的西线部队由昆明军区司令杨得志统帅;广西方向的东线部队则由广州军区司令许世友指挥。整个作战兵力庞大,出动9个军、29个步兵师、2个炮兵师及高炮师、铁道兵和工程兵,兵力超过56万。战争残酷无情,而后人笔墨轻描淡写的背后,是无数鲜活生命的牺牲。
越南仗着苏联撑腰,自称“世界第三军事强国”,还妄图建立“印度支那联邦”来对抗中国,却忘记了是谁教会他们游击战,谁帮他们赶走了美国侵略者,打垮了南越傀儡政权。中国军队深入越南后,势如破竹,先后攻下高平、谅山、老街、柑糖等多个重要城市,近20个县城接连沦陷,如孟康、沙巴、坝洒、封土和保胜等。越南的战略纵深门户被打得大开,我军拔除了沿边专门骚扰和破坏中国的越军公安屯点,给予侵略者沉重打击。
越南方面一直抓住我军焚毁其矿产设备、医院和学校的行为不放,但那些设备和建筑物资,都是中国援助的。甚至越南民兵储藏的粮食袋上都标明“中国援赠”。越南利用中国援助发展自己,反而反目成仇,解放军当然不能容忍这种背叛。
1979年3月初,许世友率大军即将进攻河内。昔日嚣张的黎笋成了泄气的皮球,急忙从柬埔寨调兵回国固守河内。若不是3月6日中央下达撤军命令,凭许世友的性格,必定会“大闹河内”。3月16日,最后一批出国作战的解放军踏上归国之路,标志着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结束。
总体来看,我军取得了辉煌胜利,但近8000名将士壮烈牺牲。此仗打得异常艰难,也暴露出许多问题。许世友班师后,首要任务就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。他指出,三十年来未经历大战,许多人不适应战争环境。基层和部分高级干部缺乏实战经验,突然指挥千人乃至万人,适应起来非常困难。
在对越战争中,我军在步兵与坦克协同作战、指挥权统一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。而越南人民军则早已习惯长期作战,自二战以来便不断战斗,先后抗击日军、法国殖民者、美军及南越政权,甚至对柬埔寨发动战争。
许世友还强调:“我们过去多在北方作战,南方的亚热带丛林战经验匮乏,无论我自己还是下属指挥员都很陌生。”越军熟悉地形地貌,擅长游击和伏击战,给我军带来了沉重伤亡。谈及战友倒在血泊中的场景,他痛心地指出第三个大问题是:“我们对困难估计不足,深入敌后后,行军无向导,饥饿无人送饭,伤员无人救护。”
第四点则是装备落后,战士负担过重。战士们背负80斤甚至60斤的装备,行动不便,战斗力受限。许世友感慨地说:“实在太落后了,战士们要背弹药、干粮、水壶,负担沉重。”此外,越南也学中国推行“全民皆兵”,利用中国军队仁慈不伤害平民的特点,向百姓发放武器,平时是农民,解放军刚离开就化身武装人员发动偷袭。
1979年接到命令奔赴前线时,吕奎元还是铁道兵某团新兵连的炊事班战士。许多赴越解放军都如他一般,年仅十七八岁,毫无战争经验和军事常识。吕奎元回忆说:“很多人抱着学习技术和文化的梦想进军营,没想到竟要参战。”临行前夜,战士们哭成一团,泪水挂满脸庞,有些人甚至在被窝里抽泣,仿佛天塌下来一般。战争残酷,有人幸运立功受奖,火线入党;更多人不幸战死沙场,连青春的美好滋味都未曾体会。
当时刚满三十岁的高小平,是54军161师483团的军事轮训队指导员,随队从广西凭祥南下,目标是在越南谅山西南侧的639高地阻断敌军退路。2月24日,他所在部队与越军爆发激烈遭遇战。他回忆道:“推进过程中,敌军高射机枪猛烈扫射,一名名战友倒在我眼前。我们只能匍匐前进,一点一点靠近。每前进一步,都有人牺牲。”
高小平他们使用的56式冲锋枪射程仅400米,远不能与山头敌军的机枪火力抗衡。令他愤怒的是,越军丢弃的武器多数是中国援助的。25日清晨,轮训队奉命迂回至639高地右翼,披荆斩棘前进,血迹斑斑却无一人喊痛。前进约百米,战友发现坑道口,越军正在内部喧哗。高小平果断开火,随后与战友左右搜索时,一名战友被冷枪射杀,死亡距离之近令人震惊。
经过一天激战,369高地被我军血染,轮训队伤亡超过15人。对普通百姓来说,一个月或许很短暂,但对于枪林弹雨中生死搏杀的战士们,却如同度过了漫长一生。3月16日,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的号角吹响。
战争结束后,军队曾对牺牲将士的消息保持保密。随后,各地民政部门陆续收到解放军寄送的烈士骨灰盒。大多数骨灰盒为红色,象征英雄光荣;但也有少量白色骨灰盒,代表怯战或有争议的官兵。红色骨灰盒享有阵亡抚恤金和荣誉,白色骨灰盒则无此待遇,仅有微薄津贴和支离破碎的家属。
吕奎元回忆,那时家中有子弟兵的父母都绞尽脑汁打听孩子的生死,是红是白。信息传递缓慢,一封信常需十几天才抵达。谣言满天飞,有人说他在法卡山临阵脱逃,部队将寄白色骨灰盒给家属。即便他亲笔回信辟谣,仍被质疑造假。他父亲多次向公社打听真相,却无人能说服他。几年后,他回乡时,一个女孩见到他竟惊呼:“闹鬼啦!”
战争残酷,现实更是无情。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,毫无保留地献出青春乃至生命的人民子弟兵。
---
(文献来源:吕奎元《老兵忆对越反击战》;高小平、欧阳锴《1979:一位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的回忆 老兵不死》;胡居成《许世友的最后一仗》,均收录于中国知网)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杠杆app,股票配资10倍,个人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